close
大專校院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主管齊聚一堂,共143所學校、211人參與。
大專校院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主管齊聚一堂,共143所學校、211人參與。

十二月十七日、十八日,教育部辦理「109年全國大專校院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主管聯席會議」,邀集原住民族委員會、大專校院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主管齊聚一堂,共143所學校、211人參與。不只展現各區原資中心成果特色,更走訪瑞穗馬立雲部落、秀林銅門部落、壽豐水璉部落,體驗撒奇萊雅族、太魯閣族、阿美族的傳統工藝和生活技能,深入了解不同族群的文化特色。

步行慕谷慕魚旁翡翠谷古道,一窺花蓮IG秘境夢幻水簾瀑布。
步行慕谷慕魚旁翡翠谷古道,一窺花蓮IG秘境夢幻水簾瀑布。

慈濟科技大學特地安排「撒奇萊雅族」的瑞穗馬立雲部落,親手製作古早味酒釀、鼠鞠草傳統年糕,編織麻繩提袋;以「阿美族」為主的壽豐水璉部落,走訪獵人學校、學習繩結、容器(用植物取水)製作以及火的取得;以「太魯閣族」為主的秀林銅門部落,特地步行慕谷慕魚旁翡翠谷古道,一窺花蓮IG秘境夢幻水簾瀑布。

透過實地參訪花蓮偏鄉部落,以及文化體驗,不只增進原住民族教育和文化專業知能,各校也能提供更貼近原民生需求的服務。教育部綜合規劃司原住民族及少數族群教育科長林瑋茹表示,以108學年度為例,共有25,782名大專校院原民生就學,在學率更創下歷年新高,希望各校原資中心,安排不同族群、部落的原民生彼此交流,並探討微歧視的問題。

左圖:在水璉部落獵人學校學習升火技巧。右圖:用姑婆芋的葉片做裝水的容器。
左圖:在水璉部落獵人學校學習升火技巧。右圖:用姑婆芋的葉片做裝水的容器。

在壽豐水璉部落的獵人學校,讓各校原資中心同仁體驗阿美族傳統生活技能,像是月桃不但能吃、能模仿鳥叫,若將葉鞘曬乾壓扁,可編成背籃、草蓆,散發淡淡香味,或利用姑婆芋的葉片做成杓子,當作裝水的容器,可說是充分運用大自然資源。甚至,族人利用竹子摩擦生熱的原理,再透過助燃物(竹絲、棕櫚絲),就能達到不用火柴也能升火,讓人讚嘆驚奇!

在秀林鄉銅門部落,因慕谷慕魚生態廊道遠近馳名,以太魯閣族人居多。早期因日本人在當地開採銅礦,故稱為銅門,也將製刀技術傳進部落。太魯閣族頭目恩馬家族,更是唯一從日據時代傳承至今的製刀家族。尤其,擁有百年歷史的銅門國小,更以「在校內找樂子做」為校訓,讓眾人印象深刻。

左圖:太魯閣族的製刀技術遠近馳名。右圖:早期因日本人在當地開採銅礦,也將製刀技術傳進銅門部落。
左圖:太魯閣族的製刀技術遠近馳名。右圖:早期因日本人在當地開採銅礦,也將製刀技術傳進銅門部落。

2007年才正名台灣原住民族第13族的撒奇萊雅族,目前族群人數僅1,000多人,瑞穗馬立雲部落就是其中之一。因加禮宛事件與噶瑪蘭族聯手血戰清軍戰敗,撒奇萊雅族人隱姓埋名流亡百里,甚至混入阿美族部落中隱姓埋名,在歷史上消失百餘年。如今正名後,希望更多人能認識撒奇萊雅族,也能彰顯族人的自我認同。

樹人醫務管理專科學校原資中心主任劉志輝表示,面對校內偏多的布農族和阿美族學生,並不會刻意區分族群,其中也有學霸級的原民生,所以,要擺脫既定的刻板印象。龍華科技大學原資中心專任助理黃梅雲(阿美族)表示,即使面對不同族群,也要一視同仁,更要以原民生的角度來思考,就能貼近彼此的心。蘭陽技術學院專任助理高佩菁(泰雅族)表示,刻意把原資中心佈置得和部落一樣,讓原民生有回家的感覺,彼此就像朋友般的相處,孩子自然就會卸下心房,積極參與活動。

左圖:在馬立雲部落製作麻繩提袋。右圖:製作鼠麴草傳統年糕。
左圖:在馬立雲部落製作麻繩提袋。右圖:製作鼠麴草傳統年糕。

二天一夜的聯席會議,邀請專家學者分享實務經驗,並依三大議題進行分組討論,分別是新手上路(快速秒懂原資中心運作小技巧)、成長精進(讓原資中心成為校務發展新亮點)、友善校園(提升自我族群認同及自信心,減少微歧視),提供大專校院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交流平台,掌握教育部重要法規政策,並觀摩各校原資中心成果特色。

(撰文/葉秀品,攝影/王上秦、徐瑩芷、張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