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對吳鳴,甚至他的太太吳翎君女士,他的兒子彭博,都有一份特殊的關愛,這份關愛是那麼自然而然培養出來的,只是因為我們彼此都有著人性中一份最基本的善良、信任、諒解和感激,每次回想起來總讓我覺得好舒坦。

我和吳鳴素昧平生,大約在民國七十四年五月間,《聯合文學》第一次公開徵求編輯人才,《聯合文學》創刊辦年,立刻成為海內外最受矚目的文學雜誌,許多愛好文學的青年朋友,都嚮往到《聯合文學》工作,當時我們只徵求一位編輯,卻收到了近二百件的應徵函件,經過千挑百選,初選三名,再經過面試,決定錄用吳鳴一位。

在二百件應徵函中,吳鳴能脫穎而出,當然是因為他的「履歷」很完整,他出生於花蓮鄉下的一個小農家,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曾獲新生文藝創作獎、學生文學獎、東海大學散文首獎、時報文學獎散文首獎、陸軍文藝金獅獎、國軍文藝金像獎,主編過歷史學會會刊、東海登山協會岳聲刊物,出版過散文集《湖邊的沉思》《成語故事》、《梁氏家族與近代中國藝術論》等書,經常在報章雜誌發表文章,而且剛剛服完兵役,我看完他的履歷表及附上的作品以後,初步估量:他應該是個能編能寫,身體健壯的編輯人才,於是決定第一個面試吳鳴。他來我辦公室的那一天,背著背包,穿著球鞋,一副木訥鄉土的模樣,而且有點緊張,一問一答中,讓我感覺他起碼是個樂觀、進取、善良、平穩,也頗能吃苦耐勞的文藝青年,就這樣我們大膽地決定錄用他了!

吳鳴來《聯合文學》上班之初,一切從頭學習,發稿、校對等基層的編輯工作一一得做,在這段期間,吳鳴也力求在工作上有些表現,例如將《聯合文學》發表的論評文章後的註腳統一化,使之符合學術性論文的標準,並建立一套作家資料卡及來稿資料卡,使查閱作家資料及來稿資料時,方便不少,並設計檔案夾,美觀簡便,《聯合文學》至今仍在沿用。

民國七十四年八月間舉辦台灣省第一屆巡迴文藝營,八月廿五日第一梯次在花蓮師專舉行,正好碰上尼爾遜颱風過境,全體工作同仁及授課教授們,原擬搭下午二時莒光號列車赴花蓮,因火車路面積水,須等水退,試車後才能決定開車時間,而開車時間一延再延,大家只有在台北火車站附近的希爾頓飯店咖啡廳乾等。在等候期間,文藝營所需用的大量笨重的資料,全靠幾位年輕力壯的工作同仁們搬運,一會兒從火車站搬到希爾頓飯店,一會兒又從希爾頓飯店搬到火車站,來來回回扛了好幾趟,這一群年輕的工作伙伴們包括吳鳴、王介安、黃憲鐘、黃凡等,平日他們都是文質彬彬搖筆桿動腦力的人,現在捲起褲腳管,穿著球鞋,將一個個笨重的紙箱扛在肩上,有說有笑地當起「苦力」來,吳鳴身材高大、體重最重,別人一次扛一箱,他一次可以扛二箱,現在回想起當時的情景,依然讓我覺得他們個個可愛又可敬。

《聯合文學》創刊不久,當時大部分的工作同仁由聯合報副刊支援,而且審稿制度、編輯制度、工作流程等都沒有上軌道,常常會出現「突發事件」,例如民國七十四年底,副總編輯丘彥明女士要請假出國,她突然決定出國,我頗為著急,心想吳鳴已來半年多了,編輯部的工作他已有通盤的了解與參與,不管他同不同意,就吩咐他:「在接替人選未定之前,丘彥明的工作由你接收並暫代。」後來高大鵬先生接任《聯合文學》總編輯,但是兼職性質,不常來辦公室,只負責編輯策劃,因此編務之執行與一些瑣碎的行政事務就落在吳鳴身上了。就這樣做了快一年,並升為主編,但校對的工作並沒有卸下,他也一直沒有提出來,終於有一天他實在受不了了,氣沖沖地和另一位同仁到我辦公室抱怨,我才發現他的確工作太重了。

大概是因為在花蓮鄉下長大,吳鳴個性中有著相當程度的實在和認命,在我們共事的幾年當中,我見他能吃苦耐勞,工作也很投入,有意讓他承擔一些較重要的工作,他總是很誠實地說:「我個人志在學術,每天規定自己看書,不喜交際應酬,只希望保持目前的工作狀況,我會全力以赴,念完碩士後,要再念博士,將來到學校教書,目前我有一份固定的工作,能積蓄一點錢,以備念博士不能工作的時候維持生活。」因此我在安排他的工作時,也配合了他念書的需要,在他寫碩士論文期間,准予半工半讀。

他實在的個性,從他「吃飯」的習慣也流露出一些,他吃飯時不是一口一口吃下去的,而是一碗一碗倒進肚裡,由於工作壓力大,只要抓住吃飯的機會,總是要倒個幾碗下肚才覺實在,四年下來,他體重增加了廿公斤,坐塌了二張《聯合文學》的辦公椅。

有一年,他母親重病,他是獨子,為了白天照顧母親,必須找個晚間上班的工作,正好聯合報招考編輯,他憑自己的實力考取了,因而離開《聯合文學》,但不時他會以工整的毛筆字寫封信給我,告訴我他學習及工作的近況。過了一陣卻不用毛筆寫信,而改以電腦打信了,原來他為了配合聯合報推動編採自動化作業而學習電腦,他認真的態度,使他被選為第一波受訓的種子隊,成了「電腦高手」,在聯合報編採自動化過程中貢獻頗多。

第一次見到吳鳴的太太吳翎君女士,大概是吳鳴來《聯合文學》工作後的半年,有一次《聯合文學》舉行演講會,由錢新祖教授講「人文的傳統與傳統的人文」,一時找不到適當的人做記錄,吳鳴推薦「吳翎君」來擔任,我第一次見到她,驚為天人,之後我常調侃吳鳴說:「翎君這麼漂亮,你憑那點功夫把她追上的?」翎君不但人漂亮,學問也好,當時是台大歷史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後來應聘擔任聯合報系《歷史月刊》的主編,主編第一年就獲金鼎獎,兩人在同一幢大樓內辦公,這一對小夫妻,真令不少人羨慕呢!

他倆目前唯一的兒子彭博,就是在這段期間出生的,在幾次聚會中,吳鳴抱著他來參加,方頭大耳,地角方圓,有吳鳴的厚重、翎君的氣質,吳鳴說:「為他取名博,希望他將來學問淵博。」並開玩笑地對我說:「他可是喝聯合文學的奶水長大的哦!」的確,這句話我覺得對彭博的成長也有些責任和疼愛。每次見到吳鳴,總要問:「彭博怎麼樣了?」《聯合文學》單位小,同仁不多,對同事的關懷也才能比較周全,我想這也是一個女性主管的特質吧!

吳鳴在這段期間先後結集出版了《長堤向晚》、《結愛》等書,對於《結愛》一書,我似乎特別能感受其中每一篇文章的情感和含意,也許正因為我對他家人都有一些認識吧!

在本書〈容忍與諒解〉一文中,作者特別提到他在《聯合文學》工作時的一些小故事,在發表之後,他曾寄了份影本給我,並感謝我對他的「容忍與諒解」,我回他一信,信中這樣寫著:「人與人之間能和諧相處,必須雙方都能忍受與諒解,我也謝謝你對我的容忍與諒解。」吳鳴的例子,使我體認到,一個主管在物色幹部時,除了專業素養之外,「身」「心」的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吳鳴,一個在花蓮農村長大的孩子,憑自己的努力,不僅在文壇上獲得肯定,而且即將完成政大歷史研究所博士學位,我看著他成家、立業,一步一步辛苦地往自己預定的目標完成,我除了祝福他和他的家人健康快樂外,更在此表達我長久的關懷。

 

 

 

民國八十一年十月廿二日

本文刊載於《我們在這裡分手》序









離婚見證人

彰化離婚證人高雄離婚見證人







台北結婚證人桃園結婚證人新竹結婚證人台中結婚證人高雄結婚證人嘉義結婚證人







遺囑見證人結婚證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ullinie78322 的頭像
    mullinie78322

    教室椅子

    mullinie783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